Sunday, June 11, 2006

「微」物史觀

「微」物史觀──「私」的、「小」的,不起眼卻又不平凡的歷史

文/王乾任(文字工作者)

每個人自從開始上學之後,都會學習使用鉛筆寫字,不過,大
概沒什麼人知道鉛筆是誰發明的。家中有藏書的人,則少不了會使
用書架來幫忙擺放書籍,不過,大概也沒什麼人關心書架這玩意的
演變。家中機械器具的拼裝與修繕,則需要螺絲起子之類的小工具
幫忙,不過,同樣的,大概也沒什麼人知道螺絲之父是大名鼎鼎的
阿基米德。

我們每天早上起床刷牙、洗臉、穿衣服,則需要鏡子幫住我們
穿戴整齊,但是鏡子是打從有歷史以來就長現在這幅德性嗎?青春
期以後的女生,就算不是頂愛漂亮的,大概也會開始擦點口紅來打
扮自己,然而,口紅深層的社會意涵,又有多少人關心。每年的情
人節,則是巧克力大行其道的日子,巧克力是什麼人發現的,又怎
麼會成為風迷全球的食物?現在人沒時間煮飯,多半就上上麥當勞
、漢堡王之類的美式速食店,吃吃馬鈴薯所做的薯製產品,然而,
卻沒有多少人知道馬鈴薯其實是窮人的食物。都會上班族,則流行
在上班前來杯咖啡……

「觀微知物」,小玩意如影相隨

不過,究竟有多少人曾經靜下心、停下忙碌的腳步來思考像紙
張、螺絲、口紅等這些活生生的存在於我們日常生活的周遭,不起
眼而卻又不可或缺的小事物的歷史。除了政治事件以及總統大臣之
外,有多少人會關心圍繞在我們身邊,構成我們日常生活的元素和
其歷史、起源以及意義?有誰關心一下我們所吃的地瓜、米、粥的
歷史演變?有誰在乎我們什麼時候不再吃蕃薯地瓜,而改吃馬鈴薯
喝可樂?又有誰會關心被社會主流價值所唾棄批判像是春藥、盜匪
、情婦等人事物的歷史。

過去的史書所記載和所教給我們的,多半是一些以政治事件為
主的帝王將相史,不然就是戰爭史或是帝國版圖征服史。過去傳統
的歷史家們所關心的是政治上的君王名臣史,至於像市井小民或食
衣住行上的一些平凡事物,則多半無緣登歷史的殿堂。導致我們對
政治上一些遙不可及的君王將相瞭若指掌,但是對於構成我們生活
的必要元素的歷史典故,則是一片空白。

有些被傳統歷史歸為不入流的事物或人物,像是情婦、背德婦
人、工人階級、或社會下九流的人物的狀況,則更不容易被有系統
的記載在過去的史冊中。於是我們過去的歷史,似乎只是充滿政治
與君王的歷史,而我們的集體記憶中,也只有不斷的征伐殺戮與權
謀爭奪。傳統的歷史書寫宏大有餘,然而卻是一個過於政治而血腥
的歷史。

乳酪裡的小蟲子:年鑑學派發酵記

所幸在本世紀初出現了一個扭轉歷史論述的大轉變,也就是法
國年鑑學派的出現。法國年鑑學派是一九二九年,由法國史學家費
夫賀(Lucien Febvre)、布洛克(Marc Bloch)等人所創辦一份後來被
通稱為《年鑑》(Annales)的學刊的歷史流派。

年鑑學派倡導一種新的史學觀,他們反對傳統以政治事件為主
題、或以編年體和紀事體的歷史,而提倡注重歷史中的社會、經濟
、心態史、生活史等層次的歷史研究,讓歷史學研究與社會科學更
加緊密的接合。而不再像過去歷史僅止於政治事件與君王朝代的歷
史紀錄。年鑑學派開啟了法國史學革命,並且於第二次大戰後,在
歐洲史學界蔚為風潮,之後外人為了強調其重視社會科學運用於歷
史研究的特點遂稱之為年鑑學派。

法國年鑑學派的主要人物除了有前面提過的費夫賀、布洛克之
外,還有曾經寫下厚厚三卷本《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
本主義》的布勞岱爾和埃曼紐勒華拉杜里等人。而年鑑學派有別於
傳統史學的主要特點有:

第一、以問題導向、分析式的歷史書寫取代傳統的事件史書寫法;

第二、以所有的人類活動歷史為歷史研究的取材對象,取代過去僅
以政治為主軸的歷史研究;第三、史學和地理學、經濟學、心理學
、語言學、社會學、統計學、人類學等社會科學相結合,開發出一
個有別於傳統政治事件史的社會史。而這個走向,則是極力強調歷
史研究要致力於更長時期、更具有結構性、和更接近俗民百姓生活
的研究。讓人重新認識到,在帝王將相的背後,藏有更深刻而久遠
的社會、文化結構會影響歷史的發展進成。

年鑑學派於二次大戰後取得史學正統的地位,成為歷史研究的新典
範,並影響著此後的所有歷史研究。到今天的歷史研究,很難再有
人只關注政治事件史,而不關心社會史。這樣的一種社會史的關懷
,也在這幾年來慢慢的傳進台灣的歷史出版。首先是一些介紹年鑑
學派的二手書籍,像是《年鑑學派》、《年鑑學派管窺》;或者是
年鑑學派本身的經典,像是布勞岱爾的巨著《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
明,經濟和資本主義》、《資本主義的動力》,或者是勒華拉杜里
的《蒙大猶》等等。

布勞岱爾的《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所處理的
時間背景和問題,正是15到18世紀,西歐資本主義開始興起的時期
的歷史。布勞岱爾有鑑於歷史學家與經濟學者對於資本主義怎樣以
及為什麼在西歐萌芽、發展,商業資本和工業資本之間的關係,以
及各地區之間的橫向聯繫對資本主義的影響,工業革命為何發生在
英國等問題的解釋莫衷一是。而布勞岱爾則將這四百年的經濟活動
解構為物質文明、市場經濟,即生產與交換的機制、資本主義三個
層次,進行地毯式的檢證,希望對上述的問題提出解答。

或者像是法國年鑑學派第三代史家諸如勒高夫(Jacques Le Golf)
、杜比(George Duby)、勒華拉杜里等主張的「心態史」的研究。
「心態史」是一種歷史研究取徑,主張歷史的研究對象,是生活在
過去的男人和女人的思考、感覺和經驗,探討他們的行為傾向、集
體歷史中的無意識層面,包括孩童、家庭、性愛和死亡等主題。像
是勒華拉杜里的經典研究《蒙大猶》。

彼得柏克認為超過三代的年鑑學派,其最顯著的成就便是不斷的為
歷史學開拓廣大的版圖。年鑑學派已經把歷史學家的疆域擴展到人
類行為當中不可預期的領域,以及傳統歷史所忽略的社會團體。年
鑑學派最大的成就,除了讓歷史研究的版圖,由傳統的政治事件史
擴大到社會文化史外,還有就是科技整合,將歷史單獨一門學科擴
大成跨學科的歷史研究,不再拘泥於歷史學一個學門之中,廣納各
個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幫助年鑑學派進行歷史研究。

「我研究的不是水的歷史,而是一滴水的歷史」

隨著有心學者努力地將年鑑學派引介進入台灣社會,再加上台
灣的社會條件日趨成熟,書市上也出現不少以日常生活的飲食、器
物與工具以及市井小民為主的社會史書籍相繼出現,這些書籍雖然
大部分不是年鑑學派的學者所著,但無疑的是,這些社會史的著作
都是受年鑑學派的影響,在二十世紀後期開花結果的產物。在器物
方面像是《塑膠》、《鉛筆》、《書架》、《螺絲、起子演化史》
、《口紅》、《鏡子》。或是討論刀叉演進的《利器》等等。

伴隨著台灣美食風的興起也出現,對於飲食的介紹除了一些美
食地圖與圖鑑導引之類的指南書,也了一些介紹飲食的社會史,像
是《蘋果-誘惑與背叛-從伊甸園到現代果園》、《馬鈴薯-改變
歷史的貧民美饌》、《蕃茄-傳說中的毒藥,新世界的魔幻美食》、
《橄欖-點亮地中海文明的聖物》、《巧克力:從土法煉製的馬雅冷
飲幻化成甜蜜的愛情信物》、《玻璃、紙、咖啡豆──平凡事物的
非凡故事》、《荳蔻的故事──香料如何改變世界歷史?》、《味
覺樂園-看香料、咖啡、菸草、酒,如何創造人間的私密天堂》。
讓我們除了只是吃這些好吃的食物外,更能夠了解《吃》這個人類
本能的社會史和社會意義,更能夠認識了解像馬鈴薯、蘋果、咖啡
這些我們日常生活所食用的食物在歷史上的流變、演化情況和特殊
的歷史意義。

歷史人物的介紹也不再是康熙、雍正、乾隆這些君王,或是三
國、春秋等政治事件史的紀錄,而加入了一些過去不為人之的小人
物,像是《情婦》、《盜匪:從羅賓漢到水滸英雄》、《英國工人階
級的誕生》、《婦人王氏之死》、《法國人民抗爭史》等等。這些
研究主題所關心的,都是過往傳統政治史所不會關心、或者認為不
入流而見不得人的小人物。

更有甚者,連走路的歷史、渡假興起的社會文化條件的探討等
等,工作以外的人類活動型態的社會史,也開始出現在台灣的史學
出版。可以說為這個尚嫌太過以政治事件、政治人物、軍事戰爭為
主的台灣歷史出版,注入了不少的年鑑學派成分。也提供給厭倦了
政治世界權謀鬥爭的歷史的讀者們,另外一個有趣而不失深度的另
類選擇。

法國年鑑學派第三代大師,也就是曾經寫過《蒙大猶》的埃曼
紐勒華拉杜里就曾經表示,他所關心、研究的歷史,不是水的歷史
,而是一滴水的歷史。我想這正是戮力於社會史研究的年鑑學派的
最佳闡述吧。(2002/01/04博客來)

1 comment:

Anonymous said...

不管怎麼樣你都要好好加油!給你打打氣~!^_^

祝福你要幸福ㄛ~